韓國戲劇起源于史前的宗教儀式,音樂和舞蹈在所有的傳統(tǒng)戲劇表演中起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一種被稱之為假面舞的面具舞是這類古典戲劇形式的典型范例。面具舞融舞蹈、歌唱和道白為一體,時而穿插諷刺幽默。面具舞的風格、道白和服裝各地稍有不同,直到20世紀初一直受到鄉(xiāng)村群眾的普遍喜愛。
流浪藝人表演的以長篇敘事民歌形式的說唱,以及木偶戲也吸引了大批觀眾。薩滿教祭祀儀式也是群眾喜愛的一種戲劇形式。上述這類活動今天在韓國仍可見到,但不經(jīng)常。
韓國有一些劇場供各種表演藝術于同一地點演出,位于首爾中部的貞洞劇院便是其中之一。貞洞劇院上演傳統(tǒng)表演藝術中的戲劇和音樂等等。
與面具舞和其它傳統(tǒng)劇種完全不同的“新劇”(新派戲?。┯?902年12月在韓國演出。但新劇在一家西方式的劇院于1908年在首爾開幕之后才開始在韓國牢牢地扎根。這家劇院名叫圓覺社劇院,于1909年停業(yè)。
留日歸來的學生成立了革新團和文秀星劇團,并上演了新劇。新劇乃是同舊劇或日本的歌舞伎相反的戲劇。新劇較初以政治和軍事為題材,其后內(nèi)容多樣化,有偵探故事、肥皂劇和悲劇等。
當新劇被認為是一種短暫的時尚之時,一些團結(jié)在圓覺社周圍的藝術家們促成了一次真正的戲劇浪潮,從而拉開了現(xiàn)代劇的幕布。1922年,一群戲劇界人士組成了“土月會”,領導了韓國的戲劇運動,演出了87場。現(xiàn)代劇直到20 世紀30年代仍受歡迎,但在20 世紀40和50年代期間,由于社會政治動亂,逐漸衰落,在其后的10年中,因電影的興盛和電視的出現(xiàn),而進一步衰落。
20世紀70年代,一群年輕的藝術家開始研究并采用諸如面具舞劇、薩滿教祭祀禮儀、合唱劇等傳統(tǒng)戲劇的體裁和主題。韓國文藝基金會每年舉辦戲劇節(jié)以鼓勵各地的戲劇演出。目前,有一大批劇團常年進行演出活動,演出從喜劇到歷史敘事詩劇等各種不同的戲劇,在首爾鬧市中路上的小劇院中演出,有些演出十分成功,并延長演出期。
咨詢電話:
北京:
18501137656
全國:
4006039136
微信號:smdzxmr
微信號:victor-95397
版權所有:8682整形網(wǎng)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jù)。
本站部分內(nèi)容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轉(zhuǎn)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
鄭重聲明:未經(jīng)本站授權,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