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的棟梁,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因此很多家長都很關心孩子的心理問題。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孩子因為學習壓力過大或家長的錯誤教育,患上各式各樣的“恐懼癥”。
例一:她害怕和男生交往
高三女生劉麗化名焦慮地問醫(yī)生:我究竟該怎樣與異性交往?
劉麗說:“上初三的時候,我有一個同桌,她聰明漂亮、成績,和班上一個男生戀愛,結果兩人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中考時連普通高中都沒考上。后來媽媽反復對我說:‘不要和男生有來往,更不能早戀!如果早戀了,學習成績就會走下坡路,更別想升入好學校。’所以我聽媽媽的話,絕不和男生有來往,結果中考時,我以滿意的成績升入本地的重點高中。”
劉麗說:“現在,我害怕男生的目光。上課時我不敢回頭,因為我擔心回頭會與某個男生的目光接觸。實際上我不是怕男生的目光,而是怕男生喜歡我,怕他們追求我,怕因此妨礙學習,葬送了前途。我從來不打扮自己,而且總穿很落伍的衣服,就是為了不去吸引男生的注意。但是現在,我覺得自己太壓抑了,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明年要高考了,前天我又收到了男生的約會字條,約我出去散步。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
武漢市兒少病區(qū)的馬筠副主任分析指出,單純乖巧的劉麗患上了“早戀恐懼癥”。母親的教誨使她認為應堅決與男生保持距離,但正在覺醒的成長發(fā)育意識又使她有與男生交往的渴望,這種沖突導致她無所適從。她害怕男生的眼光,害怕同他們說話,接到男生的字條更是心神不寧,這種恐懼心理已嚴重影響到她的生活和學習。怎樣讓她“脫敏”呢?首先應該是觀念的轉變,而這方面她的父母起著關鍵作用。
馬筠建議,劉麗回家要與媽媽多交流溝通,讓媽媽明白她給女兒灌輸的觀點已給女兒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媽媽要慢慢糾正自己對男女生交往的錯誤看法,認識到社會在進步,男女生之間來往其實是蠻簡單正常的事情。如果說中學生談戀愛妨礙學習,那么比起患“早戀恐懼癥”帶來的對心理健康的傷害,哪個更可怕呢?事實上,完全禁止異性同學交往造成的危害,比真正早戀帶來的危害更大。
例二:18歲的“營養(yǎng)恐慌”患者
正在讀高中的小柯化名今年剛滿18歲,本是花樣年華、活潑好動的年齡,可較近他卻總感到自己腦子不好使、精力不足、吃飯沒胃口,用他自己的話說“好像得了早老性癡呆一樣”。
在家長的陪伴下,小柯先是來到內科就診,在做完胃鏡、心電圖等一系列檢查后沒有發(fā)現問題。“是不是自己缺乏營養(yǎng)啊廣告上不都這樣說的嗎”帶著這一疑問,小柯又做了血色素和微量元素檢測,結果還是沒有問題。小柯有些不相信醫(yī)院了,自己身體明明有各種不適的癥狀,可為什么查不出問題來呢是不是醫(yī)院設備或者醫(yī)生的醫(yī)術有問題
心理醫(yī)生倪愛華說,小柯的癥狀就是典型的“營養(yǎng)缺乏恐懼癥”,這種擔心自己營養(yǎng)不良的現象是一種在特定環(huán)境或條件下存在的焦慮心態(tài),軀體表現就是“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