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北京和上海兩地正在舉行“2008韓國電影展”,韓國電影振興委員組團來到中國,賣力地“推銷”韓國電影。而此時,韓國電影界的青龍電影獎經過了緊鑼密鼓地籌備后,于19日晚在眾多電影人和粉絲的期盼下,終于拉開帷幕。紅地毯仍然星光熠熠,頒獎禮照舊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什么電影產業(yè)危機,什么世界經濟危機,統(tǒng)統(tǒng)一邊去,這只是一個韓國電影人的狂歡派對。
當晚的頒獎禮上,每一位獲獎人都表達了對電影的熱愛,特別是那些次上臺拿獎的年輕人,他們無比自信的目光,讓我們再次感受到韓國電影的力量和希望。記得在釜山電影節(jié)上,當我看到那些二十出頭的新人導演帶著他們的獨立制作奔走于一家家影院做宣傳時;當我看到自信滿滿的羅宏鎮(zhèn)導演走進影院和觀眾一起觀看自己的作品《追擊者》時;當我和熱情的韓國觀眾一起為新片《電影就是電影》和《胡蘿卜小姐》叫好鼓掌時;我只想說,有了這些真正熱愛電影的年輕人,韓國電影死不了。
較近兩年,只要談到韓國電影,國內媒體總是眾口一辭,什么韓國電影不行了,韓國電影越來越難看了。每每聽到這樣的評說,我都會一笑了之。韓國電影產業(yè)的整體滑坡并不意味著韓國電影水準也跟著下滑。我還是堅持自己觀點,如果你能把韓國一年出產的電影都看一遍的話,你并不會覺得韓國電影整體水準有下降趨勢,只是特別出色的作品相對少了些,僅此而已。
我曾在“第45屆韓國電影大鐘獎綜述”一文中提到韓國電影的新氣象,即代導演唱主角和類型片加快創(chuàng)新步伐,此次青龍獎的獲獎名單也再次驗證了這一事實。更為可喜的是,一些沉寂多年的導演如任順禮(《我生命中較輝煌的瞬間》)、鄭址宇(《gogo70》)帶來了新作;導演如金知云拍起了自己不擅長的韓式西部片并獲得了成功等等;他們同樣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韓國電影史。(來源:搜狐娛樂)